梧州零距离网-梧州日报讯(记者 陈益铭)日前,记者走进岑溪市大业镇双松村,只见漫山遍野的中药材巴戟苗肆意生长,翠绿之色绵延数个山头;不远处,同期种下的50亩中药材土茯苓也冒出嫩绿的藤条。据测算,3年后,这片巴戟地将实现每亩10万元的收益,土茯苓地每亩预计收益更是高达20万元。
双松村村民欧清文介绍道:“这几年,我从广东引进了优质种苗,并成立了公司,采取‘公司+基地+农户’的模式经营。”今年4月,他种了150亩巴戟,同时在双松村和胜垌村也分别种了50亩和80亩土茯苓。公司不仅为农户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指导,还实行保价回收。他计划在5年内发展种植5000亩巴戟和10000亩土茯苓,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。
据了解,巴戟和土茯苓都是极具药用价值的中药材,种植3年后即可收获,之后清园再种。其中,巴戟亩产约4000公斤,产值约10万元;土茯苓亩产可达8000公斤至10000公斤,产值约20万元,平均每年每亩产值分别达3万多元和6万多元。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。今年以来,我市通过建立“基地+公司+经营主体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培育了一批实力强劲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。这些主体和企业在中药材产业链上各展所长,有力推动了中药材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。如今,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,品种日益丰富,涵盖了葛根、砂仁、生姜、巴戟天、广佛手、茯苓等20多个品种。
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截至目前,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(农业部分)已超6万亩,收获产量达2.45万吨,产值超3亿元。其中,葛根作为代表品种,种植面积达2.1万亩,占总种植面积的33.5%。
我市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项目的引领和示范基地的带动。新英体育,新英体育app:中药材基地示范县项目和蒙山县中药材示范基地,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,推动了种植向标准化、生态化迈进。在品牌建设方面,我市不仅开发出葛根粉、葛根茶、葛根螺蛳粉等系列产品,注册了“葛香园”“葛多宝”“葛津宝”等商标,还开发了多种药膳汤料和传统寄生系列产品。
同时,我市还积极探索中药材与旅游、文化、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,通过打造近郊都市农业和休闲康养基地,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